找到相关内容72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身 见

    已而生于触;六触入所触,愚痴无闻凡夫,生苦、乐,从是生此等及余,谓六触身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触入处)。…”由本经所示,由我(见)→我所→六根→六(无明)触→言有(常见),无(断见),有.无,非有....地说“无我”,是直捣众生的深沉的烦恼的根源(常见与断见)。也针对印度人对“我”( atman )的常见,提出纠正。atman音译阿特曼,原意为“呼吸”,引申为生命、自己、身体、自我、本质、自性,泛指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052423.html
  • 密宗行者应该懂得的几个大问题

    的修持中,往往很多有“知识”的人,看过道家,佛学和经书,自以为是什么都懂,什么都会,既有“断见”更有“常见”。“断见”和“常见”既是修持密法,特别是成就大圆满的障碍,也易犯倒因为果的毛病。例如,很多人都已知道了自性本空\明心见性、缘起性空等,自己以为都懂了。字脑子中却想到了一个“明心见性”“缘起性空”的情景,于是,修持中去追求这个想象的东西,成了我见和断见。实际上,不是懂了,也不可能真正的懂,因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2866811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请解释一下,"有漏皆苦"的意义。

      赵朴初答:"漏"就是烦恼。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,无常无我的道理,而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,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"我",或为"我所有",这叫做惑,惑使人烦恼,所以又叫做烦恼。烦恼种类极多,贪(贪欲)、嗔(嗔恨)、痴(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)是三毒,加上慢(傲慢)、疑(犹疑)、恶见(不正确的见解,如常见、断见等)为六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42111069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,其差别何在?

    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、乃至三十七道品(梵语bodhi-paksika)为进修的道粮,勤修空观,断见思惑,出离三界,证一切智,成就般若德,最后成就阿罗汉果。   小乘的二乘行者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334512243.html
  • 何谓生相无明

    思惑。   二、尘沙惑。   三、无明惑。   顿断见思惑即证阿罗汉果位,顿断尘沙惑即证菩萨果位,顿破无明惑即证无上佛道之果位是也。(如本法师著《佛学问答》)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35882431.html
  • 佛教早期的“中道”思想

    或人生现象中没有一个常恒自在主体的一般为“断见”。关于“断常中道”,一些佛典中有记述。如《杂阿含经》卷第三十四中说:“佛告阿难:我若答言有我,则增彼先来邪见;若答言无我,彼先痴惑,岂不更增痴惑?言先有我,从今断灭,若先来有我,则是常见,于今断灭则是断见。如来离二边处中说法。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,是事起故是事生。谓缘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...

    姚卫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94356611.html
  • 无我与涅槃(上)

    262经)。  佛陀在上文中提到存在(atthita)与不存在(natthita)的两分,前者代表常见(sassata-ditthi)后者代表断见(uccheda-ditthi),这两个不如实的错误见解分别以不同形式反覆出现在人类思想史上。  “常见”指信仰永恒的实质或实体,包括被创造或不是被创造的灵魂或自我,表现上或以一,或以多的形式。“断见”指分别或分隔的自我或人格,只有此世的存在,死后就完全破坏...

    Nyanapolika Mahathera 译者:张大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2853053.html
  • 简论佛教的灵魂观

    婆罗门教为代表的常见,一是以顺世论为代表的断见。婆罗门教以为人死之后有一种永生的灵魂存在,灵魂是恒常存在、不死不灭的,根据人生前的善恶行为,灵魂在死后由神安排,或上天堂,与神同在,或下地狱,接受惩罚。...顺世论的断见。  佛教对印度原有的业报轮回说进行了改造,使之具备了新的意义。佛说十二因缘便是对三世轮回说的最早说明。“十二因缘,即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人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无明,即是对世间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4565368.html
  • 善恶念能改命:对福德加减乘除

      由以上公案可以看出,所谓动淫心没有报应,是一种断见,不是业果正见。第一则公案中,宋不吝没有构成邪淫的事实,已经造下意业,如果以这个意业既不会增福,也不会消福,那是所作落空亡,但这无法成立,世上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|命运|邪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728508695.html
  • 农历8月24日 恭逢龙树菩萨圣诞

    出作为固定的观念,所以会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,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生起;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,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,所以是空无自性的。然而,从俗谛上看,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,却不知...

    佚名

    |圣诞|龙树菩萨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11395328397.html